海南母亲河南渡江的下游
有一条支流名曰美味河
美味河畔的海口市龙塘镇国仓村
自古就在河上用当地火山岩
修建了一座弯弯曲曲石桥
形如蟒蛇,被称为“蛇桥”
数百年来
蛇桥只在冬末春初的枯水期才浮现水面
村民踏桥前往田洋劳作
其余时候部分桥面淹没在水下
河岸成为临时渡口
人们泛舟出行
清明时节
雨中的“蛇桥”更显神秘!
蛇桥的由来
为何在这里有一座石桥?又为何建造成蛇形状?每位慕名而来的游客都会有这两个疑问,解开这些疑问还要从海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明代丘濬说起。据介绍,明成化六年(1470年),在京身居要职的丘濬回乡为母守孝时听闻,当地地主长期对美味河进行堵截,将河水用转车引向自家地势较高的农田进行灌溉,造成河水上涨时淹没了新旧沟田洋低处不少农田。于是,丘濬召集地主商量合理的解决方法:每年年末春初,南渡江水位较低时,位于低处的农田开始耕作;进入夏末秋初,当南渡江水位开始上涨后,位于高处的农田再开始种植稻田,两方互不干扰。随后,丘濬带领村民修复农地,修建石道、石桥、渡口。就地取材的火山岩垒成石桥由于缝隙大,在用于村民出行的同时,还利于河水流过。而石桥建造成弯曲蛇形,能最大程度地分散河流对桥的冲力,这也是蛇桥历经700余年,仍服务一方百姓的秘诀。
来源:海口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移动端编辑组